1、陵园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陵,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。因山为陵,雄伟壮观,关中秀色,尽收眼底。梁山东连九峻山,西接翠屏山,海拔1047.5米,系石灰岩质,呈圆锥形。山巅有三峰,北峰最高。南二峰东西对峙,曰“乳峰”。峰巅建造有阙楼,为乾陵天然门户。
据《长安志图》记载,乾陵原有内外两重城墙。经调查勘探,内城城墙、四门、献殿和城墙角遗迹已经发现。内城南北城墙各长1450米,东城墙长1582米,西城墙长1438米,墙厚2.4米,陵园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。城墙四面有城门,南为朱雀门,北为玄武门,东为青龙门,西为白虎门。四门形制略同。乾陵原建有献殿、偏房、回廊、阙楼等378间,规模宏大,现已不复存在。
1962年曾对乾陵墓道进行勘察,找出了墓道口,其位置在主峰正南的半山坡上,墓道呈斜坡形,长63.1米,宽3.9米,全部用石条填砌,层叠于墓道口至墓门,共39层,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,并以烧熔之铁汁浇铸,与《新唐书》所记“乾陵玄阙石门,冶金固隙”记载相符。
乾陵地面遗物主要是石刻。从两乳峰间向北为司马道,道两侧依次对称排列华表1对,翼马l对,鸵鸟1对,石马5对,翁仲10对,石碑2通(东为无字碑,西为述圣纪碑),王宾像6l尊,内城四门石狮各1对,及北门石马3对、卫士2尊。这些石雕气态雄浑,造型逼真,代表着唐代高度发达的石雕艺术。
述圣纪碑位于朱雀门外阙楼前,石灰岩质,通高6.91米,边宽1.86米,用七块巨大的石料组成,碑座1节,碑身5节,以榫卯扣接,碑顶1节,故亦称“七块碑”。碑身刻文为武则天所撰,中宗李显书写,原文5500余字,当初笔划处填以金屑,经千余年风雨剥蚀,文字斑驳,金屑脱落,仅第一、第二、第四面还残存文字1500余个。
无字碑立于司马道东侧,与述圣纪碑隔道对望。石灰岩质,一石雕成。碑通高7.53米,宽2.1米,厚1.49米。碑座东西长3.3米,南北宽2.9米,高0.75米。碑首刻八条螭下垂两侧。碑身的东、西两侧雕刻去纹和升龙图案,龙腾云翔,栩栩如生。碑座南侧刻狮、马图案,狮昂首怒目,十分威猛;马曲蹄俯首,悠游就食。碑座其余三面皆漫漶不清。
无字碑初为无字,宋、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词刻字,共42段,真、草、隶、篆、行五体皆备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天会十二年(1134年)刻于碑阳正中的“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”。有契丹文5行,弥足珍贵。
按陵园格局看,无字碑当与述圣纪碑同时树立。或日武氏认为自己功高盖世,笔墨难以尽书;或日武氏主张“千秋功过,待后人评说”;或日武氏“淫毒窃攘”,难为碑文等等,莫衷一是。后发现碑上刻有3300多个方格,因而有人认为此碑原打算刻文,但在武则天死后,政局发生变化,维护武则天余威与反对武则天的势力斗争尖锐、激烈,在武则天能否与高宗合葬乾陵一事上就针锋相对,对武则天的盖棺论定自然南辕北辙,褒贬不一,故此碑最终未刻一字。也有认为“无字碑”不属“碑”,而为“左祖右社”之“祖”。
王宾石像6l尊位于朱雀门之北。东西分列,现存东列31位、西列30位,共6l位。头部皆残缺,个别仅存下半身。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,个别袖胡较长。有圆领,也有大翻领或斜又领。有卷发,也有披发。均腰柬带,脚穿靴,双足并立,两手前拱,作侍立状。石像背后刻有国名、官职和姓名,可见者有“木俱罕国王斯钺勒、吐火罗王子羯达健”等。大多刻文已风化剥蚀,无从辨识。据文献记载,睿宗文明元年(684年)埋葬高宗时,唐朝周边许多国家的国王(即“蕃酋”)都远道前来参加葬礼。武则天为纪念这一盛事,遂命匠刻石以写其形。这也是当时各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。
2、陪葬墓 梁山脚下东南方向属乾陵的陪葬墓区,分布着17座封土堆,即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时代的嫡系、皇族密亲以及臣僚。这些陪葬墓主都是按陪葬者生前地位的高低,由北向南排列的。其中太子墓有章怀太子李贤墓、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共2座,公主墓有义阳公主墓、新都公主墓、安兴公主墓、永泰公主墓共4座,王墓有泽王李上金墓、许王李素节墓、邻王李守礼墓共3座,文武大臣墓有薛元超墓、李谨行墓、刘仁轨墓、王及善墓、刘审礼墓、豆卢钦望墓、杨再恩墓、高侃墓共8座。
永泰公主墓位于乾陵乡韩家窑东。是中宗李显的第七女李仙蕙葬地。墓冢为覆斗形,高14米,见方宽56米。墓冢周围有围墙,南北长275米,亲西长220米,总面积6050平方米。围墙外南面排列有石狮l对,石人2对,石柱1对。墓为斜坡土砖室墓,由墓道、甬道、墓室等构成。全长87.5米,宽3.9米,深16.7米,共有6个天井,5个过洞,8个小龛,都对称地排列在第一至第四天井下面,内置随葬品。此墓虽经盗掘,但出土遗物达1365件,出土遗物中有壁画、陶俑、三彩俑、石刻、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等。墓中所有墙壁绘有重彩壁画和藻井图案。从整个墓内壁画的布局看,除墓道上画有巨大的青龙、白虎外,两侧上下绘有对称的花卉和穿紫、红、绿袍的武士们组成的仪仗队伍。这些武士头戴幞头,腰佩贴金宝剑,末尾两位牵着彩色宝马,威严地排列在阙楼和六戟兵器前。中间为男女各半的侍从,前室以侍女为主,线条流利,色彩鲜艳。石椁、石门、墓志上雕有飞鸟、花草、人物及十二生肖等线刻。陶俑中有男女骑马俑、胡骑俑、武士俑、镇墓兽和各种动物俑。
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乡东金村。是高宗次子李贤与妃房氏的葬地。墓冢为覆斗形,高18米,见方43誊。冢南残存土阙门和石羊l对。墓为斜坡土洞砖室墓,由斜坡墓道、4个过洞、4个天井、6个小龛及砖砌甬道和前、后墓室构成。全长7米,宽3.3米,深7米。后室有殿式石椁,长4米,宽3米,高2米,由33块大石板组成,上刻男女侍从、朱雀、飞马、蔓草等线刻画。墓曾被盗,出土随葬品600余件,绝大部分为陶器,有陶立俑、使乐俑、武士俑、文臣俑。各种动物和镇墓兽,还有三彩马、绿釉花盆和彩绘塔式罐等。墓中的壁画分为墓道和墓室两部分,共约400平方米,可分为50多组。大都保存完好。所绘题材有出行、客使、仪仗、马球、歌舞、游戏以及宫廷的侍女、陪臣等。特别是东壁的巨幅《狩猎出行图》、西壁的《打马球图》及《礼宾图》、《观鸟捕蝉图》等最为精彩。
懿德太子墓位于乾陵乡韩家堡西北。为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的葬地。 墓冢为覆斗形,高17.9米,东西长55米,南北长56.7米。冢四周有围墙遗迹,南北256.7米,东西214米。围墙南有石狮1对,石人2 g寸(1件残),石柱1对(已残,倒塌后埋人地下)。墓为斜坡土洞砖式墓。全长100.8米,由斜坡墓道、6个过洞、7个天井、8个小龛及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构成。此墓规模宏大,有“号墓为陵”之说。墓内随葬品甚丰,共出土遗物1000余件,其中有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及各种陶俑、三彩俑与陶、金、铜、铁器等。尤以分别绘在墓道、过洞、天井、前后甬道及前后墓室的40组(约400平方米)壁画最为珍贵。题材有青龙、白虎、城墙、阙楼、仪仗队、伎乐、男仆、宫女等。特别是前室为南北对称的“宫女图”,各有宫女7人,色彩绚丽,姿态各异,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常生活。石椁内外的线画雕刻亦很细致。
3.乾陵博物馆 馆址在乾陵东南永泰公主墓园。1976年在乾陵文管所基础上建馆。乾陵博物馆有经科学发掘的永泰公主李仙蕙墓、章怀太子李贤墓及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等3座墓葬,还有陈列这三座墓葬及其他乾陵陪葬墓出土文物的2个陈列室。3座开放的墓葬均保持了发掘前原状。馆内陈列的乾陵陪葬墓出土文物以陶俑为最多,陶俑中有镇墓俑、文士俑、武士俑、乐伎俑、胡人骑俑、男女骑俑及各种动物俑等,特别是三彩马和三彩俑,在造型和色釉等方面,都反映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。陈列的金、玉、铜、铁等随葬品。造型精美,雕镂细致,花饰华美大方,件件堪称精品。馆藏文物4500余件,经常轮换展出。还有乾陵陵园游览区供人游览。馆址和游览区紧靠西(安)兰(州)公路,交通便利,建馆以后即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旅游热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