馆址在咸阳市中山街中段明代孔庙内,是以收藏和展览秦汉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。1960年筹建,1962年建成开放。馆藏文物珍品1.2万余件,展室面积约1600平方米。
孔庙修建于明洪武四年(1 371年)。原有大殿5架、两厢各7架,戟门5架,前有杜星门。戟门里有金水池,上架金水桥,再后有金声、玉振2门,分列左右,对称布局。到1949年,仅存大殿4架,中厢房12间。现戟门是1964年拆迁周四王庙牌楼重建而成,四柱三孔式,斗拱重叠,油漆彩绘,上为歇山工琉璃层顶。1980年以后,国家拨款修葺彩绘大殿及庑房,新建小牌坊佛亭、三千兵马俑陈列室等。
馆藏文物以秦汉历史文物陈列为主。共分5个展室。第一、二、三展室主要展出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的各种文物,有反映商鞅变法后生产力发展的铁铧、铁锄、铁铲等铁质生产工具,有秦进行统一战争的戈、矛、剑、戟等铜兵器,秦统一度量衡的秦诏版、铜权、铜量和带有计量铭文的安邑下官锺、私官鼎、三斗锺等器物,还有各种陶器、丝织品和错金银灯座、夔龙纹镜及提梁壶等铜器,其中修武府温杯反映了秦统一文字为小篆的事实。同时,集中展出秦咸阳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和其他遗物,反映了秦都咸阳宫殿建筑的宏大规模和繁荣盛况。第四展室主要是西汉文物,展品有铁铧、铁锄、铁镰等生产工具,陶粮仓及各种陶动物模型等随葬品,瓦当、陶水管道及空心砖等建筑材料,金、银、玉器及汉“半两’’钱石范、铜范与汉“半两”钱、“五铢”钱等。多出土于西汉帝陵附近,充分显示了西汉时期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。第五展室是杨家湾汉墓兵马俑陈列室,按10个俑坑的出土顺序,展出彩绘陶俑、陶骑马俑近3000个,为研究中国西汉初期军事编制、陶塑艺术、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饰等,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。
秦诏版1961年咸阳长陵火车站北沙坑出土。铜质,长10厘米,宽6.5厘米,厚O.2厘米,正面刻秦始皇为统一天下度量衡而发布的诏令,文日:“廿六年,皇帝尽并兼天下,诸侯、黔首大安,立号为皇帝。乃召丞相状、绾:法度量则不壹,歉疑者,皆明壹之。"
杨家湾汉墓出土兵马俑1965年8月,正阳乡杨家湾村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,陕西省文管会和咸阳博物馆联合进行清理发掘。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群。共发现埋放陶俑的土坑10个和埋放车辆的砖坑1个,出土骑兵俑583件,步兵俑1965件,盾牌模型1000多件,此外,还出土了一些铜镞、弩机、车马饰及蚌、骨、陶漱等器具。
陶俑的土坑分东西两列,每列五坑,两两相对。从考古发掘成果看,当时修建土坑先从地面向下挖一南北向的竖井,然后分别向东或向西挖洞,东列最南边的一个竖井和西列最南边的两个竖井各挖成双洞,所以,lO个土坑就有13个土洞。土洞最大的面积5米×2米,最小的为1.3米×1.65米。各洞埋放陶俑最多的达300多件,最少的有100多件。陶俑都排成整齐的行列,组成13个方队,北边6个为骑兵方队,南边7个为步兵方队,步兵一般都手执长兵器和盾牌,骑兵则手握缰绳和兵器,胯下坐骑双耳直竖,双目圆睁,似临大敌。
骑兵分甲骑和轻骑两类。甲骑除自身组成4个方队外,还与轻骑合成1个方队。甲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高大(通高68厘米),骑士大多数身着铠甲,左手握缰,右手持兵器。轻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矮小(通高50厘米),骑士不披铠甲,背负箭囊,手执弓弩。步兵陶俑的面部形象和服饰装备并不尽相同,可明显分为两个部分,一部分头戴小帽,通高48.5厘米,面部与中原普通人相同;另一部分头戴椎髻,颧骨高大,吻部突出,似为少数民族人的形象。戴帽俑占大多数,一般都身着铠甲,按职能可分为队率(方队前领队者,着下摆至腹部以下的长铠甲或着长袍),队史(戴帽俑中有做记录姿势者,协助队率管理士兵)、舞卒(手舞足蹈者,鼓舞士气,渲染征战气氛)、乐卒(作吹奏管乐姿势者)、蹶张士(背负箭囊、手执弓弩者)、戟矛手(左手执盾,右手执戟或矛者)等。结髻俑较少,通高44.5厘米,不着铠甲,多排在方队的前沿和外围。
兵马俑坑在杨家湾4号汉墓以南70米处,属4号汉墓的陪葬坑。西汉时期,驻屯京师的北军常被用作送葬的仪仗队伍,因而初步判断,杨家湾汉墓兵马俑是西汉中央卫戍部队中北军的再现。